汤逊湖畔,藏龙岛上,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十五年前,这里还是荒榛遍野,坟茔乱葬的瘠地,如今这里却已成为一所容纳三万余人的现代化高等学府。
遥想十五年前,这里的师生分处于东湖之滨,黄鹤楼下,洪山山麓,三个校区,杂居闹市,总面积仅有357亩,本科专业仅有6个,教授职称算上退休的也仅有24人,拥有博士学位的,全校仅6人,学生规模虽有12000余人,但局促三地,空间狭隘。条件简陋,资源紧缺,品牌不亮,“黄牌高悬”,成了这所学府上上下下考虑的头等大事。
十五年过去了,三校区置换了,新校区建起来了,一所崭新的大学出现在世人面前了:但见2000多亩的校园内,大道如练,小径通幽,串起了教学区、住宿区,连上了办公区、生活区。绿荫丛中,楼舍成列;生态林里,百鸟啾鸣。积思河上,图书馆倒影其中;丹桂路旁,春樱秋桂,引无数学子驻足流连。八角亭前,勤人坡下,无论是沐着霞光,亦或是染着斜阳,经过的人都能看到或坐或卧或走动的身影,听到或吟或咏或朗诵的读书声。运动场上,体育馆里,别说平日里常见龙腾虎跃之影,即便是夜幕降临,那里也多有挥汗锻炼的人。
十五年里,这里的变化何止是看得见的硬件?她的课程已建成从校级精品、优质到省级精品的系列工程;专业已扩展到61个,形成从校级重点专业、省级品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学科已经形成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干,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现代服务业学科群被评为省级特色学科群,财政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统计学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
她的招生录取分数线历年远高于同批次录取线,进入一本招生,跨入省内高校的第一方阵;她的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大赛、特色竞赛中屡获佳绩。
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园丁勤耕耘。学生的出色离不开教师,尤其是名师的引导。近些年来,她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蓄积贤才,师资力量日渐雄厚。现有教授120人,主干学科博士教师比例占近60%。近年来台籍博士的大量引进,留学海外人才的不断加入,更使其师资队伍学缘日优,地缘日广。他们之中有楚天学者、特聘教授、产业教授;有享受国务院省政府津贴的专家;有全国模范教师、湖北省优秀教师、经院名师、全国烹饪大师。银汉迢迢,星辉如炬,这些名师正以其智慧,开启青年学子的人生之旅,以其学识,滋润青年学子的漫漫前程。
她的科研成果同样令人击节。想当初,她一年出版的教材、著作仅有4部,获得的科研项目仅有区区的20多项,且还是省厅级的;研究平台只有校内的12个院所。到如今,她每年公开出版的学术专著就达10余部,成功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20项,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各类省部级科研机构就达26个,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些科研平台对学术交流和研究、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她从洋务运动的“自强”“自立”口号声中走来,从解放战争的炮声中走来,从改革开放的大潮声中走来,历经十五年艰苦奋斗,经历十五年春华秋实,她用最小的“阵痛”,实现了三江汇流,三校合一;她用最高的效率,建成了新校区,创造了两年时间数万人集中一地办学的奇迹,人们赞叹之为“深圳速度”、“经院现象”;她还用最完美的表现,接受了教育部的评估,取得了良好成绩;她更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从本科教学到研究生教育的华丽转身,奠定了日后“升级、进位、奠基”的厚实基础。
我等有幸,让十五年风雨见证了她的沧桑巨变;大地有幸,让十五年时光,刻下了她的传奇和辉煌。她,就是人称“经院”的3044am永利集团。
树有根本,事有来由。“经院”的辉煌从何而来呢?国家高等教育改革造就的巨大机遇,省委省政府给予的大力支持,当然十分重要,但行云布雨,谋划在人,干事成事,舍我其谁?!因此,就内因而言,这段辉煌的书写离不开经院人身上具有的独特气质。
一是经院人心系家国、眼有远方的理想情怀。
经院的几任领导班子是湖北省委、省政府审慎考虑后作出的决定,他们懂教育、富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深知,学校有怎样的理想,学生便有怎样的梦想;学校有怎样的情怀,学生便有怎样的胸怀。因而,学校把“厚德博学、经世济民”,把“立德树人”,作为培育国家栋梁之才,凝聚全校师生的精神指归,引导师生眼望星空,容载万物,心怀高远,服务人民;引导他们用忠诚与正直,责任与担当,去谱写自己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人生之歌。
在这一精神指归之下,学校又对师生提出了不同的目标要求:对为师者,是做“真学者、好老师”;对为学者,是“为祖国服务、能解决问题”。这些目标要求对养成师生的道德情操,校正他们的人生方向,训练他们的实践能力,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是经院人审时度势、顺势而为的站位能力。
“经院现象”是时代给经院人创造的一种现象,也是经院人审时度势,善于抓住时代机遇,顺势创造的一种现象。
合并之初,学校即高屋建瓴地提出“入主流,办特色,高起点办学”的思路,为学校后来的高站位发展打下了牢靠基石。此后,学校历届党政班子,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又适时提出相应的奋斗目标:2004年第一次党代会,发出了“办人民满意的合格本科院校”的号召:2009年第二次党代会,制定了办“特色鲜明的财经类教学型大学”的发展蓝图;2014年第三次党代会,又立下了“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的宏图大愿。这些目标远景可期,举措可行,有的已经实现,有的正在努力,它们就像“中国梦”一样,让经院人也怀梦,追梦,并一步步地圆梦。
三是经院人广开言路、民主办学的治校作风。
经院是经院人的学校,要办好经院,不能不依靠全体经院人的参与。学校一直秉持民主办学理念,善纳雅言,集思广益,科学决策。学校组建之初,百事待兴,对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运行模式、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问题,我们不是闭门造车,少数人定盘子,而是发动全校教职员工群策群力,集体讨论,最终利用大家的智慧,制定了“两定一发展”的规划。这一做法,在后来拟定“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等事关全局和战略的决策中,都得到了很好地继承。
可以说,现如今,民主办学、依法治校的现代大学治理理念已深深植根于经院人的心中,已自觉成为经院人的治校传统。
四是经院人立足湖北、辐射全国的服务意识。
作为一所省属高校,无疑地,3044am永利集团当是湖北的经济学院。因此,围绕湖北这块沃土做文章,根据湖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针对性的科学研究,把才华奉献给湖北,把服务贡献给荆楚,当是经院人学术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些年来,学校广大中青年教师紧紧抓住湖北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龙头地位、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两型社会”试验区等湖北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深入湖北经济建设与两型社会改革的第一线,围绕两型社会试点改革和湖北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急待解决的各种管理问题、技术问题和市场问题,寻找政校、企校、研校、校校结合中的突破点,作“中南协作区经济金融生态圈研究”、“湖北地方财政制度创新研究”、“湖北水资源保护研究”、“湖北省现代物流中心区建设研究”、“湖北低碳经济研究”等,研究成果成为省委省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影响还向全国辐射开来。
五是经院人五湖四海、栽树引凤的招才举措。
合校以来,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早在2005年,学校除大批招进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青年才俊之外,还开创性地制定了“柔性引进”高水平人才政策,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户口不迁、关系不转”的灵活办法,很快引进了多位海内外知名学者。通过这些知名学者“汇聚师资、凝练方向、搭建平台”,学校的几个主干学科由此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此后,“楚天学者”的引入,特聘教授的延请,学校都以宽广视野,在世界范围内招贤求才,寻觅时俊,甚至包括台籍博士的招录,学校也采取了许多非常措施,专门为其定职级、造公寓、建平台,创造条件和环境,栽树养凤。
与此同时,学校不断加大力度,通过选派中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参加国际国内学术活动,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和造就“青年骨干教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现在,一支政治可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正脱颖而出,茁壮成长。
六是经院人适应需求、尊重个性的育人特色。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育英才,但怎样培养人才,培养怎样的人才,却是个大有讲究的问题。十五年来,经院以“两有三实”——有理想、有能力,实践、实用、实干——为导向,在实践中不断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从“定单教育”到“个性化教学”,从校企“联合办学”到中外合作办学,从独立招录专业硕士到联合培养博士等,经院人已凝练出了一套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千峰并秀,众溪汇流。正是在这些灵活多样的模式培养之下,经院才在这十五年中,向社会输送了数万名优质的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才会在用人单位广受好评,经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才会如日东升,步步登高。
鹏程万里,道远任重。十五年里,经院的辉煌,恐怕是难以用文字尽述的,文字记录的,也终将归于历史;新的征程,新的辉煌,还需我等在党的路线方针指引之下,在经院人的共同努力之下,踏石有印地去做。合上辉煌,收拾行囊,重整心情,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迈进,当是我们再次出发的目标。